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其中书写5分)
近日,有人网上发图,称某中学食堂设置“学霸就餐区”。对此公众议论纷纷,或表等同,认为可以鼓励学生争当学霸;或表质疑,认为学校食堂不应该像高铁座位一样,分出等级。……
对此做法,你会是怎样的看法?说说你感受和思考。
请结合以上材料,自选角度,自拟标题,写作成文,字数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
质疑或者反对的原因:
1.此举违背了素质教育的初衷。无论是单科第一,还是进步第一,背后仍是“分数”标尺在筛选,有违素质教育“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的精神理念。就学校来说,这是一次具有“仪式感”的奖励举措,尝试的初衷是好的。不过,对于高中生而言,将成绩与餐食相关联,过于“简单粗暴。食堂作为学生就餐的场所,遵循的是先来先坐、公开公平的准则,不应该带着奖秀罚劣的目的。
对于学校来说,首先要避免给学生简单“贴标签”,给孩子们创造更友好更包容的学习环境,帮每个孩子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找到自己的价值,是比成绩一时高下更重要、更长远的,也是我们教育的真正意义所在。
2.此举不能对学生起到真正激励的作用。有网友认为学校设置“学霸就餐区”的举动,是对学生的激励。其实学霸不等同于优秀学生,成绩优异也决不是一个学生的全部。其次,能否成为学霸的原因很多,外界激励不是决定因素。再者,这种做法名为激励学生,实则容易滋生学霸的优越感和特权思想。可能会助长其在中学阶段就形成一种“伪精英意识”,即一种脱离实际、高高在上的优越感,而忽视了社会责任感和脚踏实地的精神。也有可能产生高处不胜寒的孤独感和难以保持的焦虑感。而对其他孩子会形成不必要的压力和焦虑,可能会让他们在这种“学霸专座”的拒绝下自卑,滋生怀疑自己否定自己以及对学霸特权的反感等诸多情绪。这样一来,学校会人为地造成两个群体之间的矛盾,并且这一导向对所有孩子的心理健康和价值观培养,会带有不利影响。
3.优秀的标准应该是多元的,相应的评价机制也应该是多元的。一个孩子,某方面是“霸”,可能另外的方面就是“渣”。著名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多元智能理论(他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拥有八种主要智能:言语——语言智能、逻辑——数理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动觉智能、节奏——音乐智能、交流——人际交往智能、自知——自省智能、自然智能)就是从理论上说明这一点。那么学校应该从多个维度去评价学生,只有这样才是发现、点亮、激发、引导所有的学生向善向上。如果仅以成绩为绝对标准用丛林法则优胜劣汰,这是极端功利而短视的。
4.学校本身的职责是培养托举,可不可以激励或者筛选?当然可以,但不能是体现在学校公共资源的分配上。学校可以以表扬、奖状、奖励等方式激励,以资格入围、选拔等方式筛选。再次,学校教育应该是因材施教,而不是在最基本的公共资源上设关设卡。如果一个学生成绩某一个维度好一些就可以理所当然地区别对待优先占有,那其他领域呢?比如说对于体育智力好的学生,学校是不是应该划一个活动vip,运动能力一般的学生勿进?让那些享受着食堂学霸区的“天之骄子”们情何以堪?
【错误观点举例】
1.赞成学校做法,认为学校也是竞争的场地,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理由:混淆概念,“学校达尔文主义”是很可怕的,这种价值观把动物界适用的适者生存、优胜劣汰、弱肉强食、胜者为王的丛林法则嫁接到学校中。对弱小者没有帮助,对失落者没有安慰,对落后者没有鼓励。只用唯一的标准去度量成绩,以成绩决定地位,分配资源,这种就是类似于自然界张扬血腥和暴力的丛林竞争。但是学校不是丛林,不可以把大自然物竞天择理论用到学校对公共资源的分配上。
2.单一地把学霸的养成归结于努力。
理由:认知片面,看待问题比较偏狭,学习成绩优秀与否的因素很多,努力只是其一。
3.自古就有阶级存在,阶级竞争产生了向上的动力。
理由:逻辑混乱,“学霸”只是一种俗称,和成绩普通的学生也绝不存在阶级的差距,况且现代社会人人平等。
4.学霸是努力的,自然优先享受生活的权利。
理由:强拉逻辑,“享受”是人对生活的一种态度,因人的性格、条件等因素而异。是否优先与个人努力与否没有必然的联系。学校更无权把食堂座位当成一种优先享受生活的资源来奖励成绩优异的学生。
【精彩片段】
片段1
可我们所提倡的"有教无类",在优质资源偏向学霸,学渣自生自灭的今天,真的只能是一个空壳么?不,当然不。所谓"争当学霸"是在激起良性竞争的前提下的,把幼苗放在同样温暖的阳光下,一片欣欣向荣之景,才是学校应有的气氛。学校该做的,从不是按成绩给学生定性而是培养出学生的兴趣与特长,以蓬勃的发展力去面对,去创造,去改写这个世界。我想,打碎这一一堵在学校的黑色高墙,会有阳光洒下,又或者纵使没有阳光,前方的明灯,也总会亮起。
学校,是人类未来的孕育所。唯有在这所孕育所中打破高墙,这个社会方能看见前路的文明灯,"挪威剧作家卜易生说过"社会是一艘大船,每个人都要有掌握船支的准备。是的,每个人都有打破高墙的力量与勇气,我们才不会失去前路的明灯。
片段2
第一,学霸并非高人一等。如果在学校就设置学霸就餐区等制度,也许不仅起不到激励学生当学霸的作用,反而会在学霸心中种下轻视他人的种子,认为自己高人一等,瞧不起他人最终酿成大祸。须知,青少年时期心智尚未成熟,更应善加引导。
第二,个人有个人的世界,亦有各自的活法。我们更不能单纯以学习成绩来区分学生。人生来在学习上的天赋就有所差异。有人挑灯夜战,悬梁刺骨,却比不上他人的随意轻松,最终因为学习成绩而成不了学霸。可我却认为那些努力学习的“学渣”比起那些懒散,自视清高的“学霸”更让人钦佩。其实学渣有学渣的活法,更何况,你又怎么能断定所谓的学渣在其它方面不是学霸呢?因此,我认为不应以成绩来区分学生,也不应该设置学霸就餐区。
第三,每个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上帝在为你关上一扇门的同时,一定会为你打开一扇窗。每个学生在学习上的天赋也许不尽相同......
片段3
当落座的标准取决于分数排名的高低,复杂立体的人变得扁平,原本为我们去除世界障壁的知识为我们的思想带上最深的有色眼镜。当知识变得功利化,我们不再难理解当代人关于“孔乙己长衫”的调侃,“小镇做题家”的自嘲,其背后是长长的失望投映--他们曾被暗示“知识”是无敌的通行证,而今他们或许仍深陷生存就业的泥潭。当这个不可兑现的神话到了它必须兑现的时候,只有贬损“知识”带来宽慰。
知识并不能帮助我们在社会中依靠它坐上校园里“学霸就餐区”的光荣宝座,因为那本就不是它的意图。知识让我们通晓古今,认识自己,叩响心灵的心扉。
笔者认为“学霸就餐区”最大的争议不在于其目的,恰在于其思考出发的中心,先将知识异化为分数排名,再以分数排名赐座,暗示知识学历法力无边,这种对“学霸就餐区”的否定态度,不是对努力奋斗的鞭挞,而是对功利化、扁平化评判的担忧与失望。
考场佳作
竞争立于平等之下
在人性的殿堂,评判的曲直都基于平等,也立于平等,更趋于平等。
餐区隔离的不仅是距离,还有人心。曾有人调侃,这个社会的阶级如同飞机头等舱的那一帘薄帘,看似触手可及,可若要越过去,穷极一生恐怕也难以逾越这个阶级的鸿沟。当这一薄帘拉上时,这些学生的心理则会产生巨大变化,会下意识地与那薄帘之后的人保持距离,这无疑是让学校这样圣洁的殿堂蒙上了迂腐的灰烬。而又何必把不必要、不被认可的阶级关系带入纯真无害的灵魂呢?
成绩并非衡量一个人品质的标准。所谓成绩只是一个阶段下对于一个人能力的评判,而非品质,人生有无数次的起伏都大过这些终将埋没在灰蒙记忆里的考试,而成绩终不可成为一个人能否进入某个区域的唯一标准。前段时间曾有人在网上热议,起因是一位母亲想资助学生,资助的标准是学习好,这引发了其儿子与她的争议。一时间,网络上掀起了对“社会是否应向那些学习好的‘天才’提供便利”的议论热潮。有一评论说:“你无法预盼一个学习好的孩子今后是否走向光明,但一个品性端正的人,从始至终都站在光明里。”天才确是为这个国家的建设做出了贡献,可那些99%的普通人的贡献便应没于其光辉之下吗?还是说能力便可遮掩品性呢?
追求平等是人类历史一个永恒的话题。从英国的光荣革命打破贵族特权,致工人起义,再有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特权,打破奴隶制君主专制。平等二字在历史的风雨中历久弥新,人类花数百年求存的平等,却被一个区域的划分打破。过去的分划依据是出身,而今是成绩,本质上并无不同。中国上海迎韩态度,其纸醉金迷的生活风格气息令人惊叹,令人意识到阶级的隔阂,可一味地推崇则是如一大学教授所言,是为奴性的苏醒,我们花数百年与奴性斗争,好不容易立起的脊梁在这样对等级特权的推崇下,总会让人不自觉地弯下膝盖,极其可悲。而学校这样的做法,无疑是将平等二字放于特权之下,且不论对学习有帮助与否,在育人树德这一点,便已然失败。
世界之变下,竞争是不可避免的,差距与所谓特权,也是不可避免的,可在推崇特权下的竞争,是无义且无益的,正所谓公平竞争,不论是教育资源的平等,还是资源分配的平等,都是一个先进理想的社会应当去努力追求与实现的。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应而不要因一个因素便为其定性。用平等的方式去竞争,社会才会向利处进步,用平等的眼光看世界,我们才会获得平等,并在平等中向荣而生。
走自己的路,且行且歌
近日某中学食堂开设"学霸就餐区"引发热议。将食堂化为高铁座位属实新颖,可在用意本善的背后我们是否应更多出一层理性的人文思考?
“学霸就餐区”"本是为了学生争当学霸.营造好的争逐氛围而设,虽其出发点是好的,可其是否考虑过这背后的重重隐患?在这样一个疯狂内卷的时代,攀比功利的呼声尘嚣日上,学生学习压力本就重,去到食堂放松一下吃个饭,却还要受到不平等对待,倘若内心不够强大,是否会适得其反,压垮一颗颗弱小的心灵呢?
“学霸就餐区”其本质不过是对“成绩决定一切”这一谬论的追捧,强化内卷与攀比,也没有虑及“差等生”的自尊与颜面。他们忘了,学习本就是一个自主而循序渐进的过程.高压被迫式的干涉无疑会扰乱自然生长规律,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并无裨益,如此急功近利的做法并不值得提倡。
促进学生们你争我赶,争当学霸其实本质上是激发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营造自主学习的良好氛围,而非人为逼迫,大加驱赶。如郭橐驼种树般顺应木之本性,方能助学生成材成人。“真正的修行不是避开车马喧嚣,而是在心中修篱种菊”,每个人都应对自己负责而非去瞻仰他人。“进步”的定义是和自己比较,但倘若一心只有外界尘俗,眼见皆是他山之石,岂不会自乱阵脚,自我否定?所以学校应让学生回归自我关注,走好自己的路,对自己进行审视,和昨天的自己作比,激发其自觉意识.他人再好终与我无关,只有自己丰盈起羽翼才能飞向更高远的天空。
因此,何不化“攀比”为内在动力,比起赤裸裸的比较,何不采用温和的方式顺应不同个体的需要,例如可以让学霸们分享“制胜法宝”,让同学们携手共同进步;也可以表彰优秀的同学,让其他人看到榜样的力量;又或者在班内建立竞争奖励机制......我们在表彰学霸们的同时,也不可对成绩暂时落后的同学造成伤害。正确的教育和尊重个体差异,让每个人都能沿自己的足迹生长,为自己而学,为个人生命的精彩而不断积极进取。
“人生是旷野而非轨道”,遵从内心,走好自己的路,人生海海,不过尔尔,相信自己的力量,不必受限于他人的强大。
【审题技巧】
1.解读关键词背后的含义
“学霸就餐区”---特殊区域,意味着特别的认可,特殊的照顾,特定的权力。
“鼓励”---肯定此项举措的正面意义,积极作用。
“分出等级”---否定此项举措,因其区别对待学生,有违教育公平,危害大。
写作角度:对于学校设定特殊用餐区域你赞同或者质疑的原因。
2.写作方法和思维纵深
(1)时评性文章的基本原则:理性 事实 逻辑
(2)具体步骤
①明确观点,开门见山
开篇直接表明对事件的看法,避免模棱两可。观点应鲜明,体现独立思考。
②分析事件,层层深入
围绕事件展开分析,可从背景、现实原因、影响等角度切入,逻辑清晰,层次分明。
背景:将事件置于历史背景中,分析其历史根源和发展脉络,揭示事件的深层原因。
学校此举的背景是什么?首先,“学而优则仕”“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等传统文化中对学习胜出者占有优质资源的法理认同。其次,七七年恢复高考制度后三十年来,通过学习胜出而改变命运实现阶层跃迁的现实感召。
现实原因:学校为什么会推出这种制度?迫切想激励出更多学霸。
影响:探讨“学霸用餐区”对学生心理、校园文化的影响,以及对社会公平的冲击。
标准:叩问教育的本质和学校的职能。
③联系实际,升华主题
联系社会现实,提升文章高度。可从事件中提炼普遍性启示,引发读者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