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专门学习写作知识,积累写作素材的专题网站!

高考作文硬核素材(含金句+段落+人物)

杨老师 分享 时间: 下载word支付: 0.5元 点赞
阅读: 问答
高考作文硬核素材(含金句+段落+人物)

微信扫码分享

一、金句篇

1.回首过往的奋斗路,我们遭遇的困难挑战何其多!正是每个人用汗水浇灌收获,汇聚起昂扬奋进的时代潮流,千年小康梦、百年富强梦、飞天寰宇梦、蛟龙蹈海梦、国产航母梦……始终坚定信心、勇毅前行,我们把一个个“不可能”变成“一定能”。

2.信心赛过黄金。新的春天、新的奋斗、新的进发,只要坚定信心、勇往直前,把奋斗刻写进历史的年轮,我们必将拥抱更加美好的生活。

3.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

4.团结是金,力量源于团结。

5.奋斗最美,万事奋斗以成。

6.胜利不会向我走来,我必须自己走向胜利。

7.落实是最有效的担当,实干是最有力的语言。

8.敢作敢为,更须善作善成。

二、段落篇

1.“狭路相逢勇者胜”,与困难角力、与阻力对垒,只有坚定必胜信心、激扬奋进伟力,克服一切不利条件去争取胜利,才能踏平坎坷、筑就坦途。奋进新征程,处在前所未有的变革时代,干着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我们不知还要爬多少坡、过多少坎、经历多少风风雨雨、克服多少艰难险阻。面对“一山放出一山拦”,尤须保持“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定力,鼓足“越是艰险越向前”的精气神,以生龙活虎、龙腾虎跃的干劲,把宏伟蓝图一步步变成美好现实,才能迎来“轻舟已过万重山”的境界。   

【《坚定信心,实干笃行》桂从路 《 人民日报 》( 2024年03月01日 第 06 版)】

 

2.长路险夷寻常事,信心赛黄金。信心乃力量之源,越是跋山涉水、风急浪高,越是滚石上山、攻坚克难,便越显珍贵。走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康庄大道上,常怀“日月不肯迟,四时相催迫”的紧迫感,葆有“事不避难、义不逃责”的使命感,我们信念如磐、闯劲十足:只要坚定信心、团结奋斗,就没有什么奇迹不能创造。

【《阔步春风里,满怀信心向未来》李浩燃《 人民日报 》( 2024年03月04日 第 05 版)】

 

三、人物篇

大国工匠年度人物:见证劳动者的高光时刻

2023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揭晓。他们有的勇攀水电“珠峰”,有的守护城市管道“森林”,有的助力边疆发展,有的帮助千年文物重见天日,有的为国家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作出突出贡献,有的为国之重器提供“中国心”,有的是创造千万效益的“铣工状元”,有的是在人工智能领域开疆拓土的“巾帼英雄”,有的是“沙里淘金”的“火眼金睛”,有的是“随风而动”的气象预报员。他们都是所在行业的顶尖技术技能人才,都是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优秀传承者。

1.杨戌雷:二十余年扎根污泥处理一线

杨戌雷所在的白龙港污水处理厂,承担着上海约三分之一的污水处理量,也是亚洲最大的污水处理厂。

“我们厂一年的污水处理量大约有11亿m³,相当于一年处理了81个西湖的年蓄水量。”杨戌雷的日常工作就是通过对设备设施的运行操作,让污水达标排放。

“污水排放的硬性指标造成的压力其实很大,我们经过几十年的摸索,终于针对生产运营中产生的问题,做了非常实用的技术创新,压力才有所减轻。”那也是杨戌雷摸索着成长与突破的过程。   

2011年,白龙港污泥处理工程建成调试,年仅29岁的杨戌雷担负起污泥消化、干化、深度脱水三大系统的调试和接管工作。

这三大系统,直至今日也是国内处理规模最大、工艺最复杂、技术最先进的污泥工程。当时,包括杨戌雷在内的100人团队,完全零基础。当时负责干化的外国工程师,听说杨戌雷的团队平均年龄只有二十多岁,不相信他们能够成功。

无论如何,这根“硬骨头”必须啃下来!

白天,杨戌雷在单位的钢筋管道中爬上爬下、钻进钻出,摸管道、研究设备。晚上,他挑灯夜战,翻图纸、学原理,凭着一本磨破边角的英文词典,手写近千页的工作笔记,成为员工的技术宝典。此外,他一逮住机会就向外国工程师虚心请教。

一年后,杨戌雷带领团队全面接管污泥三大系统,污泥系统同时也达到了稳定运行的要求。

两年后,外国工程师打算看干化系统是否正常运行,回访时发现,运行工况意外的良好,一些不合理的设计也被改良优化了。他忍不住竖着大拇指对他说:“Yang,good job!”

接下来的几年,杨戌雷继续带领团队根据实际运行经验,对设备、设施、工艺上存在的问题,进行升级提标优化,有效解决了“洋设备水土不服”等诸多问题。

二十余年来,杨戌雷从一名水泵工人逐渐成长为污泥处理行业的领军人物,成为党的二十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上海工匠,他带领团队形成了17项国家专利、30余项创新成果和技术措施、17个市级创新奖项,创造了属于白龙港的经验。

对杨戌雷来说,眼前是污水污泥,心中却是绿水青山,坚守在“管道森林”里二十几年,他始终兢兢业业、踏踏实实,他守护的到底是什么,他守护的是一座城市里,每一个人,每一天更美好的生活。

2.潘从明:用笨办法练出“火眼金睛”

作为航空航天、精密电子等国家战略高科技产业的关键基础材料,铂族贵金属被称为“工业维生素”。五吨的镍矿废渣才能提取1克99.99%纯度的铂族贵金属。

用化学试剂检测铂族贵金属的纯度一般需要三天,这期间,贵金属溶液极易污染变质影响纯度。因此第一代贵金属人,尽可能多遍提取,这样又会造成微量贵金属流失,而潘从明练就的一双慧眼,仅凭肉眼观察溶液颜色的细微变化,就能够辨别出万分之一的杂质含量,从而精准把控贵金属精炼的遍数。

为了练成洞察纤毫的眼力,潘从明下了整整五年的笨功夫,他一边检测溶液中杂质的种类和含量,一边制作成色卡记录下来,五年的时间他制作了上千张色卡,并将这些颜色变化烂熟于心,牢牢印在脑子里。

潘从明将这套颜色判断法传授给徒弟们,运用该方法精准地确定了精炼遍数,实现了铂族贵金属产能的翻番。随着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对铂族贵金属中铂、钯、铑、铱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而这四种元素的高效分离提取,一直是挑战贵金属冶炼工艺的难题。

铂跟铑的化学性质相似,一般的化学试剂无法实现铂跟铑的高效分离,在铂的生产中铑是一种杂质,在铑的生产中铂又成了杂质。

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找到一种能够高效分离两种贵金属元素的试剂。潘从明决定还是下笨功夫,他选出六十多种化学性质符合的试剂,在不同温度、酸度、浓度等参数条件下展开试验求证,排除掉一种试剂就需要一个多月的时间,寒来暑往,潘从明这一干就是十年。

十年光阴,万次失败,潘从明依然锲而不舍,苦苦寻觅,终于,感冒药配方中的一种试剂,让他突然找到了灵感。

通过试验论证,这种从没有用于贵金属提纯工艺的试剂竟然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分离效果。突破了技术瓶颈,潘从明带领团队研发出一套全新工艺,将铂族贵金属年产量提升到了8000公斤以上。   

潘从明说:“技术没有止境,创新应该永远在路上,热爱自己所做的事,要胜过做这些事给自己带来的回报,只要你付出了,肯定会有收获。”

用五年练出分辨颜色的“火眼金睛”,用十年上万次实验找到最佳试剂,用二十八年把废渣里的珍宝吃干榨净。这看上去都是潘从明用的“笨办法”,其实这背后是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大智慧。

3.张帅坤:做中国人自己的盾构机

深江铁路珠江口隧道工程,是目前国内水下埋深最大的海底隧道工程,该工程中的超大直径盾构机的总设计师,就是来自中国铁建重工集团的张帅坤。

曾经,我国重大隧道工程所用的盾构机全部依靠进口,不但价格昂贵,并且不能适应我国不同地域千差万别的地质条件。

盾构机由上万个零部件构成,集机械、液压、电气等尖端技术于一体,是公认的工程机械之王。

做中国人自己的盾构机!怀着这个梦想,张帅坤不要任何额外待遇,主动申请离开管理岗位,到杭州的一个在建项目,做盾构机司机,一头扎进了隧道里。

整个隧道里面阴暗、潮湿、高温,里面的温度都达到了40多摄氏度,人在里面都有一种窒息缺氧的感觉。当时的盾构机,驾驶室空间非常狭小逼仄,遇到危险复杂地层,精神要高度集中,眼睛盯着操作界面几个小时,都不能移动。除了开盾构机,他还学习维修,研究盾构机图纸,把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细心地记录下来。在档案室里,至今还存放着10年前,张帅坤和团队绘制的一万五千多张图纸。

2013年,国产首台复合式泥水平衡盾构机成功下线。随后张帅坤又带领团队,向着十米以上的国产大直径盾构机迈进。   

不久前,他参与的我国自主研制的盾构机超大直径主轴承也顺利下线,打通了盾构机全产业链自主化的最后一环。

15年间,张帅坤领衔研制的国产大直径盾构机,不仅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让国内各类重大复杂工程的建设成为可能,还不断走出国门,装备世界。国产盾构机用强大的心脏,坚实的筋骨,证明了中国制造的实力。

无论面对着多么复杂多变的地质条件,盾构机只要一开动,那就是一路向前从不后退。而许许多多像张帅坤这样的工匠们,在建设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这条道路上,同样是一路勇往直前。

4.张国云:用特高压技术打造中国名片

“西电东送”是世界上最大的电力输送工程,拥有全球最先进的特高压输变电技术,而特高压变压器正是这项技术的核心装备之一。然而,在变压器的线圈绕制环节却遇到了一项前所未有的难题。

导线以及里面的线芯,就像线圈的毛细血管一样,大型变压器的导线需要焊接起来,就像把毛细血管连接起来一样,这样就会造成难度系数几何倍数的增加。

正负1100千伏换流变压器结构复杂,以往一整条导线就能够绕制完成的产品,现在需要把多种不同类型的导线进行焊接,并且焊点多达数千个,按照常规方法焊接时,导线频繁出现熔断现象。

为此,张国云对上百种线芯逐一采样、分析材质,并进行了多种焊接测试,最终决定采用高频焊接的工艺来实现无接触作业,避免对导线造成损伤,高频焊接通过高频电流实现熔接,操作过程中,焊接人员需将线材温度精准控制在700摄氏度左右,焊枪距离焊件一至两毫米,并且每个焊点必须在几秒钟内一气呵成。   

凭着多年练就的技艺,张国云成功完成了导线焊接,使正负1100千伏换流变压器顺利投运。

线圈干燥优化、阻抗一致性控制。张国云与工友们一起攻克着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为进一步巩固我国在特高压领域的优势地位作出了突出贡献。

很多大国工匠都像张国云这样,择一事终一生,不为繁华易匠心。他们所从事的工作看似简单枯燥,但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工作,充沛的能源能够畅通无阻地送达,特高压技术才能成为中国名片。

5.吴顺清:用神奇药水“复活”千年文物

2023年12月,湖北省荆州市中心医院迎来了一批特殊的“病人”,这些正在接受核磁共振扫描的木漆器,曾在地下埋藏了两千多年,出土后一度收缩变形,脆弱不堪,通过扫描人们发现这些干裂的结构组织强韧起来,木漆器“复活”了。

“复活”的关键,来源于一种神奇的药水。而这种药水正是吴顺清研制的,为了突破这项关键技术,吴顺清用了将近十年的时间。

当时吴顺清经常拉着板车,步行几十里路,把药剂搬运到实验室。在一百多平方米简陋的平房里,吴顺清进行了成千上万次实验,最多的时候连续工作70多个小时。

为饱水木漆器脱水,一般需要大约三年才能看到效果,差之毫厘就要推翻重来,对吴顺清来说,木漆器脱水的过程是对心性极大的磨炼。

简陋的修复室里,看不到春花秋月,只有年复一年的寂静和锲而不舍的坚持。一件件竹木漆器带着千年的印记,浸润在小小的方盒中,等待着重生的一刻。

经过反复尝试,吴顺清终于摸索出一套成熟的木漆器文物脱水保护方法。

别人觉得越不可能做到的东西,我就是有一个好奇心,就是要把它做到。

北京老山汉墓、江西海昏侯墓等出土的六千多件木漆器、五百多件丝织品,全国已出土的百分之七十以上的竹木简牍,都离不开吴顺清团队的保护技术。

如今,已经74岁的吴顺清依旧心怀对文物保护的痴迷,频繁奔波在考古现场,一年辗转上百个地方。

这个世界上,没有可以返老还童的灵丹妙药,也没有可以让时光倒流的神奇机器,可是那些残旧的文物,曾经枯槁的时光能重现血肉,历史的碎片能重焕新颜,为什么?因为它们可以被浸润、滋养在工匠们的智慧和心血中,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许许多多像吴顺清这样的大国工匠,他们让文物活了起来,他们守护着的是——中华文脉!

6.董礼涛:为大国重器打造澎湃动力

汽轮机,就像一台巨大的风车,将热能转化为动力,带动发电机发电,为一项项大国重器提供动力。

从17岁进厂,跟着师傅们学习手工铣削误差在0.2毫米范围内的零件,到如今,操控精度达0.001毫米级的数控机床,董礼涛一直为大型煤电、核电、燃机、太阳能发电等多种用途的汽轮机提供着部件支撑。

今天,服务于“西气东输”的国产首台30兆瓦级燃气轮机正在为沿线源源不断地输送清洁能源,而13年前,解决这项燃气增压设备的国产化生产难题,让董礼涛至今记忆犹新。

和传统汽轮机相比,燃气轮机工件的形状更加复杂、结构更加密集,很多不规则的工件,几乎没有可以被机床固定夹紧的部位,这给铣削加工带来了极大困难。

董礼涛带领同事们夜以继日,整整18个月,攻关完成了上百个核心工件,组合成为整套增压设备的五个重要部套,为实现这套燃气增压设备生产的国产化打下了坚实基础。   

董礼涛对加工技术的思考从未停止。每次遇到重点难件,他都会将加工方法记录下来。从刀具、卡具的选择,到铣削流程,事无巨细。八个档案袋里装着的,就是他近五年积累的超过4000页的手绘说明书,成为董礼涛传授给徒弟们的宝贵教材。

如今,董礼涛加工的部件应用在一项项大国重器当中,他也将自己的技艺和匠心传递给更多人,为中国动力的澎湃发展贡献力量。 


阅读全文

作文大家评

221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