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专门学习写作知识,积累写作素材的专题网站!

正反面论证+正反面人物素材

杨老师 分享 时间: 下载word支付: 1元 点赞
阅读: 问答
正反面论证+正反面人物素材

微信扫码分享

1.【适用主题】创新

正面论证:北斗导航创新发展模式,采用有别于美国GPS,俄罗斯格罗瓦斯,欧洲伽利略的单一轨道星座构型,选择了混合星座的特色发展之路;为了解决"天眼"索网的疲劳问题,经过南仁东团队700多个日夜的努力,研发出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抗疲劳钢索。

反面论证:时间的齿轮转得越快,新旧迭代就越频繁,想在时代洪流中稳立,需要不断创新,故步自封只会被淘汰于时代大浪之中,曾经的行业巨头柯达,在数码摄影迅速扩展之时,看不清行业发展走趋势,也缺少创新进取精神,仍然固守着传统胶卷业务,只能落得破产的境地。

2.【适用主题】爱国

正面论证:上世纪五十年代,为了守护边疆安宁上百万志愿军投身朝鲜战场,数十万志愿军战死沙场;在弹尽粮绝之下,东北抗日联军杨靖宇在东北林海孤身一人与日军抗争,拒绝日军招降,以身殉国......

反面论证:中华民族历经磨难的命运令我们深感个人与国家联系之密切,国之不存,家将焉附?国之不立,何以言民?在外敌侵犯、内政昏乱的时代,志士仁人洒热血救国使人肃然起敬,甘心沦落者卖国求荣使人嗤之以鼻。汪精卫等人在民族危亡之际投靠日军,于南京建立伪政府为外敌效力,其仪表堂堂之下是懦弱软骨,所为只能遗臭后世。

3.【适用主题】家国情怀

正面论证:晚清衰朽,战和不定,老将关天培不畏列强船坚炮利,奋勇杀敌,以一副刚烈傲骨彰显爱国壮志。民族危亡,内外交困,如同“一滩绝望的死水”,明知此行艰险,闻一多仍肩担道义,为家国理想,斗争到生命最后一刻。

反面论证:危难时刻,奋勇向前者能力挽狂澜,而临阵脱逃者只能丢兵弃甲,沦为笑柄。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中日军队于平壤展开第一次大兵团作战。主将叶志超却毫无作战模样,不仅缺少斗志,指挥失误,更恶劣者,竟然临阵脱逃,最终导致清军惨败,为中国的沦陷之势再添阴影。

4.【适用主题】责任与担当

正面论证:赤子其人,寸心如丹。边防战士张书辉守卫中俄边境十六载,茫茫大雪,唯见他热血赤诚,驻守边疆,是他无愧于心的使命;核盾功勋林俊德扎根大漠五十载,燃烧自我,奉献祖国,以生命之光,照亮中国国防事业的光辉前程。

反面论证:人生似瀚海泛舟,责任如双桨,支持我们在生活的波涛中逆流而上,抛却责任,就是抛弃为人之本。2020年初,黄冈市委免去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唐志红的职务。作为干部,在面对督察组询问时,唐志红对医院收治情况一问三不知,不仅没有尽到干部职责,也是无视百姓安全,渎职干部受到惩戒应该给我们敲响警钟。

5.正反面人物素材

(1)严嵩+陶渊明=卑鄙与高尚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自古以来,既有小人费尽心机谋取名利,亦有无数文人志士宁可过着清贫的生活,也不愿以谄媚迎合的姿态换取富贵人生。历史上,有奸臣严嵩“惟一意媚上,窃权罔利”,亦有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时间流转后,卑鄙者的墓前无人问津,而高尚者的灵魂仍旧鲜活。

(2)崔浩+袁隆平=顺其自然

尘世光影,浮现百态,袁隆平以“种地人”自称,不艳羡功名利禄,只求“禾下乘凉梦”;北魏臣子崔浩)纵然立下不世之功,却因恃才傲物、目中无人,而株连九族。正如《道德经》所言,自而不肆,光而不耀,即使身披荣光,也不要过度炫耀自己,以平常心行于世间。

(3)于丹+方仲永=脚踏实地

于丹说过:“人生的每一步路都是要用脚来丈量的。”理想固然美好而绚烂,可若无法沉下心来,脚踏实地地去追求,那么理想就永远只是一轮明月,高悬天际。犹记得年少盛名的方仲永,沉沦于赞扬之中,一味的仰望星空,最终“泯然众人矣”,令人叹惋。人不能活在梦里,不要依赖梦想而忘记生活。

(4)隋炀帝+李世民=警醒自身

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前有隋炀帝残暴荒诞,不得民心,泱泱隋朝毁于一旦,后有唐太宗李世民引以为戒,洞悉“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勤政为民,开启"贞观之治”的繁荣局面。以史明鉴,知古鉴今,如今我们正站在新时代的起点应吸取前人教训,开创美好未来。

(5)赵括+王明=实干兴邦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无论是对于国家,乃至平民百姓都是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春秋战国时的赵括因纸上谈兵致使四十余万战士被俘;中共历史上的王明,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了如指掌,却不了解新中国的实际状况推行左倾机会主义路线,严重打击了国内的革命事业。五岳峨峨,四海荡荡;无民孜孜,实干兴邦。在当下这个时代,唯有根据自身实际,脚踏实地地做事,才能更好地实现个人梦想,乃至实现整个民族的梦想。

(6)方仲永+杨时=持之以恒

用舍由时,行藏在我。仲永“流连名利官场”,荒芜天资;杨时“程门立雪;勤苦向学。”人生的分叉路口,常常一念选择,而决定不同的人生,我们应坚定自我,坚守本心,选择属于自己的灿烂春天。

阅读全文

作文大家评

221381